全館滿 $799 免運 ▷ 加會員領購物金

     體味重該怎麼改善?了解體味重的原因及種類,4招讓你體味改善!

總覺得身上有異味,卻又說不上是什麼?你不是一個人。許多人都有「體味很重」的困擾,但真正導致體臭的原因,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。其實汗水本身是無味的,真正的氣味來自於汗水中的蛋白質與皮膚表面細菌的作用。此外,壓力過大、飲食習慣或身體疾病,也都有可能讓體味突然變重。本篇文章將解析造成體味的 3 大原因,說明與疾病相關的異味種類,並分享 4 個改善體味的有效方法,從清潔、飲食到生活習慣,幫助你全面解決體味困擾,恢復清爽自信的狀態。

體味很重如何改善

體味重的原因

體味的產生,其實並不是汗水本身的問題。汗水大多數是由水分與微量鹽分構成,並沒有氣味。真正導致體味重的原因,是汗水中的蛋白質與皮膚表面細菌發生分解作用後,所釋放出的氣體,這些氣體就成為人們感受到的「體臭」。當汗腺分泌旺盛、皮膚毛髮濃密時,細菌容易附著與繁殖,使體味變得明顯。

除了皮膚表層的生理反應外,「體味突然變重」也可能與身體狀況密切相關。例如長期處於壓力、疲勞或免疫力低下的狀態,會使體內氨濃度上升,無法順利代謝排出,形成類似尿味的氣體。此外,隨著年齡增長,皮脂與老廢角質的氧化作用也會產生「加齡臭」。甚至某些疾病如糖尿病、肝腎機能異常,也會造成特定的異味表現。了解這些體味產生的根本原因,才能對症調整生活習慣與清潔方式,真正從源頭改善體臭問題。

體味重 3 大原因

很多人以為體味只是因為「流很多汗」,其實真正造成體味重的原因,背後有更複雜的機制。從日常的汗腺活動、年齡變化,到可能被忽略的身體疾病,這些看似平常的因素,都可能是讓你體味變明顯的元兇。以下我們整理出 3 大常見原因,幫助你從源頭理解體臭形成的過程,也為後續改善提供對症方向。

1.汗水分泌旺盛

許多人以為體味來自汗水本身,但其實汗水主要由水分與鹽分組成,是無味的。真正的體臭是來自汗水中的蛋白質,與皮膚表面的細菌接觸、分解後所產生的異味。特別是腋下、腳底等毛髮較密集、汗腺活躍的部位,更容易滋生細菌、產生強烈氣味。因此,汗水分泌旺盛的人,若清潔不夠徹底或穿著不透氣衣物,就特別容易產生體味問題。

2.年齡增長

隨著年齡增長,體味也會產生變化,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「加齡臭」(也被稱為熟男味或老人味)。這是因為皮脂腺分泌增加,加上代謝變慢,造成皮脂、汗水與老廢角質混合後氧化,產生「2-壬烯醛」這類具有油耗味的氣體,進而形成體味。這類氣味多出現在後頸、胸口與背部位置,即便每天洗澡,也可能無法完全去除,需搭配適合的清潔產品與保養方式。

3.疾病影響

若近期出現體味突然變重的情形,也需留意是否與身體疾病有關。舉例來說,糖尿病患者因體內葡萄糖代謝異常,可能產生甜膩或藥味;三甲基胺尿症(魚腥味症)患者則會因無法分解特定物質而發出類似魚腥味。此外,腎臟或肝臟機能失調時,體內氨或尿素濃度異常,也會導致尿味或阿摩尼亞味出現。如果體味改變伴隨疲倦、口渴或尿量變化,建議及早就醫排除潛在風險。

體味很重如何改善

疾病體味種類有哪些?

你知道嗎?某些體味不僅只是清潔不當的結果,更可能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。當體內代謝異常、器官功能受損或細胞發生病變時,會釋放出特殊氣體,進而從汗液、皮膚或呼氣中散發出異常氣味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疾病所引起的體味類型,幫助你警覺體味變化可能背後的潛在原因:

1. 糖尿病:甜味或藥味

糖尿病患者因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,當無法有效代謝時,會產生一種帶有甜味的氣息,這種味道可能來自汗水或口氣。此外,若糖尿病已影響到腎臟功能,可能會伴隨藥劑味或氨味,呈現出明顯異常。

2. 乳癌:酸蘿蔔般的化學異味

根據部分研究觀察,乳癌細胞的代謝過程中可能釋出特殊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其氣味類似風乾的酸蘿蔔,並可能集中於腋下或胸部周圍肌膚散發。

3. 大腸癌與直腸癌:腐壞的洋蔥味

這兩類癌症因位於排泄系統,加上腸道細菌作用,腫瘤部位可能產生腐壞物質,導致類似腐壞洋蔥、硫化物的濃烈體味。

4. 肺癌與胃癌:腐臭氣體釋放

腫瘤細胞在分裂與壞死過程中,常會釋放硫化氫、胺類等揮發物,使患者身上出現類似腐壞雞蛋或腐肉的酸臭味,有時從呼吸中也可聞出異常。

5. 肝硬化與肝癌:阿摩尼亞味道

當肝臟無法有效代謝含氮物質時,血液中氨濃度會上升,從皮膚毛孔或口氣中釋放出阿摩尼亞味道,這種刺鼻的氣味經常被形容像尿騷味,是肝臟疾病的重要徵兆之一。

3 大習慣讓體味更重!

許多看似日常的生活習慣,其實都可能在無形中加劇體味的產生。從飲食、酒精攝取到情緒壓力,這些行為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環境,導致「氨」濃度上升,進而讓你散發出不易察覺卻明顯的體味。以下是最常被忽略的 3 大壞習慣:

體味很重如何改善

1. 愛吃大魚大肉:高蛋白飲食加速體味釋放

肉類與魚類雖然營養豐富,但含有大量蛋白質。當這些蛋白質在體內被分解成胺基酸後,會產生「氨」這種具有刺激性的含氮氣體。若攝取過多,又無法完全代謝,這些氨氣會經由汗腺或皮膚毛孔排出,成為導致體臭的主因之一。

2. 酒精攝取過多:肝功能受損讓氨無法排除

酒精進入體內後,需要肝臟來進行分解與排毒。當飲酒過量,肝臟代謝氨的功能下降,未能順利將氨轉化為尿素排出體外,會使氨在血液中累積。此外,酒精也會擾亂腸道菌叢平衡,使腸道內氨的產生進一步增加,進而讓體味更加濃烈。

3. 長期疲勞與壓力大:內分泌失衡引發代謝異常

情緒緊張或慢性疲勞會促使交感神經亢進,讓身體進入一種高壓狀態。這時候氨的生成量會上升,同時排出效率卻降低,形成「代謝滯留」,使得體味突然變重。特別是頭部、腋下、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區域,最容易散發這種「疲勞臭」。

體味重5大改善方法

體味重怎麼辦?5 大體味改善方法一次搞懂!

當你發現自己體味變重,不必驚慌,也無需急著掩蓋氣味。其實,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做出幾個簡單改變,就能有效抑制異味產生。以下 4 種體味改善方法,是最被皮膚科醫師與保養專家推薦的生活實踐技巧:

1. 經常更換衣物:降低細菌孳生風險

穿著已被汗水浸濕的衣物,不僅悶熱不適,更是細菌孳生的溫床。建議外出活動後、運動後立即更換衣物,尤其是貼身衣物如內衣與上衣。挑選吸汗快乾、透氣性佳的布料如棉質、麻料或竹纖維,也有助於降低異味的累積與擴散。

2. 使用溫水洗澡:清潔力更強、去味更徹底

洗澡不只是清潔,更是對抗體味的重要關鍵。與冷水相比,溫水更能打開毛孔、清除油脂與皮膚表面細菌,減少產生異味的源頭。建議每天至少一次使用溫水搭配抗菌效果的清潔產品,加強腋下、背部等體味熱點區域的清潔。

3. 避免刺激性飲食:減少氣味來源的代謝物

飲食對體味有極大影響,除了高蛋白食物與酒精外,辛辣調味料、蒜頭、洋蔥、咖哩等辛香料也容易轉化為強烈氣味經皮膚或汗腺釋放。若你已注意清潔卻仍有明顯體味,建議從飲食著手調整,減少高氣味食材攝取頻率。

4. 選用具除臭成分的清潔產品:事半功倍的對策

想有效改善體味,挑選對的洗沐產品也很關鍵。建議選擇具有「抗菌」、「去角質」、「中和異味」三合一功效的肥皂或沐浴乳。例如添加柿單寧、茶樹精油、鋅鹽等成分的產品,能抑制臭味生成,並延長清新感維持時間。若能結合定點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噴霧,效果更佳。

消除體臭要把握的大原則就是:保持身體潔淨,而在洗澡過程中使用具有長效去味功效的產品更能夠事半功倍!如【淳ATSUSHI】黑職柿軽肌皂強化版,藉由日本研發智能緩釋因子,與異味分子結合,可以長時間消除異味。同時透過去除老廢角質、調理油脂,徹底改善體臭。

(延伸閱讀:2025 肥皂推薦 |10款最強抗菌&除臭肥皂,輕鬆遠離異味

5. 使用止汗劑或除臭劑:快速抑味,應對外出不便時的體味管理

在無法即時更換衣物或清潔身體的情境下,例如通勤、長時間會議或旅途中,止汗劑與除臭劑便是非常實用的應急工具。止汗劑主要透過鋁鹽成分暫時抑制汗腺分泌,降低出汗量,適合汗量較多者使用;而除臭劑著重於抑菌與中和氣味,能有效延緩細菌分解汗水後產生的異味,適合日常輕度體味管理。

建議選擇成分安全、溫和不刺激肌膚的產品,並針對腋下、腳底等體味高發區域使用,早晚各一次或視出汗情況補充。若你正在尋找無酒精、不含鋁的天然型體香產品,也可考慮含植萃成分(如茶樹油、薄荷)的複方配方,既能除味又兼顧肌膚保養。

體味很重如何改善

體味很重 常見問題FAQ

1.想知道從氣味根源去除的方法?

皮脂和汗都是人類正常的代謝物,適當的洗淨、細心的擦拭都可以去除掉,另外,「中年脂臭(熟男味)」或「汗臭(狐臭)」是皮脂或汗經由細菌分解後產生的,所以活用有抗菌效果的清潔劑或體香劑,可以大幅延遲氣味的產生。

2.從洗完澡才過了1小時就又有「老人臭」,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呢?

推測可能是沒有徹底的洗乾淨。特別是30歲後半開始到40歲世代為主會產生的「中年脂臭(熟男味)」或50歲後會產生的「老人臭」,可以用洗淨力高的清潔劑,在氣味產生的部位徹底清潔。尤其加強後頭部、頸部、胸前及背部。

3.明明有好好的洗頭了,但洗完後頭還是有像油一樣的味道是為什麼呢?

可能是沒有做到適合的保養。特別是30歲後半開始產生的「中年脂臭(熟男味)」是從頭頂部~後頭部產生的,其氣味類似回鍋油。為防止中年脂臭(熟男味),應慎選洗髮精及洗髮方式。

 

(延伸閱讀:日常該如何保持腋下乾燥?腋下狐臭好困擾,認識腋下臭改善5大方式!)

參考資料:

衛生福利部衛教資訊: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2647-20215-1.html

hello醫師衛生保健專欄文章:https://helloyishi.com.tw/healthy-habits/general-hygiene/why-we-have-body-odor-and-how-to-prevent/

heho健康專欄文章:https://heho.com.tw/archives/203036

日本東海大學教授、理學博士關根嘉香說法:https://style.nikkei.com/article/DGXMZO54979690Z20C20A1000000?channel=DF140920160933